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京文則認為,中國不宜再把GDP增長目標列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核心,也不宜再提“保八”等政策口號,更不宜將GDP增長目標作為地方政策的目標和干部考核的唯一依據。
調整是主軸
作為國家發(fā)改委此次“十二五”規(guī)劃的合作伙伴,亞洲開發(fā)銀行副行長勞倫斯•格林伍德在介紹雙方合作階段性成果時,最核心的關鍵詞是“調整”。
在他看來,中國經濟再調整要更加注重降低儲蓄率和擴大國內私營部門的需求。
在需求方面,再調整意味著要降低對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同時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在供給方面,再調整意味著要更加依賴服務業(yè)等非貿易部門,減少對制造業(yè)等貿易部門的依賴。
“經濟增長再調整不僅有助于解決全球失衡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發(fā)展過程和結構轉型的必要組成部分,中國在向中上等收入水平國家邁進的過程中必須經歷這一過程。”勞倫斯•格林伍德說。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同樣認為,調整應該成為“十二五”規(guī)劃的主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經多次調整,然而,本輪調整與以往不同的意義在于,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調整無一例外都是以短缺為背景,但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短缺背景就在不斷淡出,直至轉化成本輪經濟增長中的產能過剩背景。
在王建看來,目前阻擋中國經濟成長前進腳步的已經不是嚴重的短線產業(yè)的瓶頸制約,而是產品與產能過剩,這個矛盾不解決,中國的長期發(fā)展就會越來越因缺乏需求動力而陷入低速增長,甚至爆發(fā)生產過剩危機。
王建強調,諸多因素決定了,“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的調整是必須的,否則未來30 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步伐就會越邁越小,會因為各種重要的結構關系理不順而不得不慢下來,甚至停下來。
“正像人一樣,長期高速奔跑難免會帶上病,需要一個時期治病、調理,健康了,就又可以跑起來。”王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