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森林資源概況
馬來西亞森林總面積201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3。4%,其中永久性林業(yè)用地1400萬公頃,龍腦科林占87。8%。森林總蓄積量48億立方米。胸徑大于45厘米的商品材13億立方米。天然林每公頃平均生長量為2.13~3.55立方米。 馬來西亞天然林在地域上分布為獨立的三大林區(qū):馬來半島(西馬)、沙巴和沙澇越。 馬來半島的森林為典型的熱帶雨林,其群系類型和植被帶按海拔高度可劃分為:
(1) 高山雨林:海拔1500~2200米,植被帶為山地杜鵑林。 (2) 山地雨林:海拔760~1500米,植被帶有櫟樟混交林和婆羅雙(Shouea)林。 (3) 低地常綠雨林:海拔760米以下,植被帶為庫氏婆羅雙(S.Curtisii)林和平滑葉婆羅雙(S.Laevifolia)林。 (4) 低地沼澤林:以南洋棱柱木(Gonystylus bancanus)為主,盛產重要的商品材。 (5) 低地龍腦香混交林:馬來西亞高原,丘陵和300米的山腳,大量分布可供開發(fā)利用的低地龍腦香林。其中有婆羅雙、龍腦香、羯布羅雙、喃喃果等屬樹種。 沙巴州大部分的森林位于東海岸的山打根和塔瓦島(斗湖)地區(qū)。其森林類型可劃分為:山地林、次生林、辟龍時林、紅樹林、淡水沼澤林低地龍腦香林。在沙巴州150余種龍腦香樹種中,有60%~70%種為出口材。 沙澇越森林,按照分布及林分結構可分為:高山林、灌木林、龍腦香混 交林、泥炭沼澤林、紅樹林等。主要樹種有:婆羅雙、羯布羅雙、龍腦香、南洋棱柱木、指莖野牡丹和沼澤假油楠(Pseudosindora palustris)。
2 天然林經營體系的發(fā)展
馬來西亞對森林生產經營的目標并不追求向原始林頂極狀態(tài)發(fā)展,而是在要求達到商品材持續(xù)收獲的同時,發(fā)揮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其天然林經營體系中,馬來西亞實施了一致經營作業(yè)法(Malaysia uniform system 即 MUS)和選擇經營作業(yè)法(Sel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即SMS),目前還在廣泛指導其森林經營工作,對我國的熱帶天然林經營 有很多可借鑒之處。 隨著經濟形勢和社會的發(fā)展,馬來西亞在熱帶天然林經營中采用過不同的的作業(yè)法,20世紀初,采用分區(qū)改進法。此法為在作業(yè)中只采成熟的商品材樹種,對伐區(qū)的非目的的樹種進行環(huán)剝毒殺,以改善目的樹種幼樹的生長環(huán)境,達到促進商品材樹種發(fā)展的目的。到20世紀30年代,薪炭材和礦柱材需要量不斷增加,原來被認為是非商品樹種發(fā)展的樹種也有了銷售市場。因此,對一些樹種采用的環(huán)剝毒殺做法,改為一起采伐運出,作薪炭材,礦柱材銷售或其他用途。這是馬來西亞當時推行的 商業(yè)更新伐 作業(yè)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由于鋸材原料需要量急劇增加和采伐作業(yè)機械化程度加大,同時,從森林生長發(fā)育狀況已經看出,在日本侵略期間沒有進行過撫育采伐的皆伐跡地和受暴風雨災害而更新起來的森林,非目的樹種占優(yōu)勢,一般生長慢的經濟樹種處于劣勢,根據木材生產形勢要求和森林現狀,從1948年開始,在低地雨林推行一致經營作業(yè)法(MUS),在山地雨林推行經營作業(yè)法(SMS)。
.1 馬來西亞一致經營作業(yè)法(MUS) 一致經營作業(yè)法是指在林分中有采伐價值的樹木一致地加以采伐,余下的都是沒有采伐價值的樹木;林分的成熟期與輪伐期一致。主伐只在森林成熟時進行,經營期內進行撫育采伐。這一作業(yè)法是期望通過主伐收獲,將樹種繁多、結構復雜的異齡低地雨林,改造為接近同齡、經濟樹種占較大比例的林分,使商品材增加。此法在低地雨林最為常用。其缺點是經營周期長,雖然一次收獲量大,但林主長期不能從木材收獲中取得效益。
2.2 選擇經營作業(yè)法(SMS) 一致經營作業(yè)法在低地龍腦林中應用很成功,但在山地龍腦香林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山區(qū)地形復雜,林木分布不均,異齡林,伐前林內天然更新不足;在山地采伐容易損傷保留木,使大量幼樹死亡。另外,坡地土壤易受沖刷,商品材樹種天然更新更加困難。因此,在山地森林推行了經營作業(yè)法。 選擇經營作業(yè)法以擇伐方式為主導,對采伐木和保留木要作出精心選擇,包括各樹種采伐木最小直徑限額的選擇。為了確定最小采伐胸徑和采伐木的選擇,伐前需要進行林分調查,起測胸徑5厘米,按樹種、徑階分布統(tǒng)計每公頃株數、蓄積,并對天然更新幼樹、幼苗進行調查統(tǒng)計,在此基礎上提出伐區(qū)作業(yè)設計。選擇經營作業(yè)法的主要技術措施。在實踐中,一般希望擇伐周期為25~30年,第2次采伐龍腦香樹種的經濟材產量為30~40立方米。其具體規(guī)定如下: (1) 龍腦香樹種最低采伐直徑要大于50厘米,海米新棒果(Neobalanocarpus heimii)采伐胸徑要大于60厘米。 (2) 非龍腦香樹咱采伐胸徑大于45厘米。 (3) 伐后林每公頃保留30~45厘米的健壯商品樹種立木不少于32株。 (4) 伐后林中胸徑大于30厘米的樹木中,龍腦香樹中所占百分率不應低于伐前林分的百分率。 根據對實施選擇經營作業(yè)法的伐后林調查表明:采用適宜的采伐限額和保留足夠的中等徑級的商品材樹種,經過25~40年的自然生長就可以再次獲得足夠的經濟采伐收獲量。
伐后林中,胸徑30厘米以上的平均年直徑生長量為0.8~1.0厘米,每公頃蓄積年增長量為2.0~2.5立方米,約有3/4的山地森林擇伐30年后至少能生產與原始山地森林相當的凈產量,即40~45立方米/公頃。需要指出的是,在采伐過程中使損傷的中徑木低于30%是個重要條件。 馬來西亞選擇經營作業(yè)法是一種基于擇伐方式,具有合理利用資源,保護森林環(huán)境的熱帶森林可持續(xù)經營的途徑,其主要優(yōu)點在于: (1) 能夠保護森林資源; (2) 森林恢復工作投入量??; (3) 減少對林木生長的損害; (4) 采伐浪費最小,從而可實現森林資源的是佳利用。 3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為了提高次生林質量,改善林分結構,馬來西亞進行了伐后天然林人工促進更新措施,且取得良好效果。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龍腦香科幼樹胸徑平均年生長量超過1厘米,樹高平均年生長量超過1米。4年生幼樹胸徑最大為8厘米,樹高最高為11米。
3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3.1 樹種選擇和苗木培育樹種選擇是實現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成功的關鍵,人工更新樹種選擇的原則為: (1) 鄉(xiāng)土樹種; (2) 具有經濟價值或商品材樹種; (3) 生長快的樹種; (4) 天然更新或人工繁殖容易的樹種; (5) 適應林下生長的樹種。 3.2 造林技術 在樹種選擇的基礎上,采用合適的造林技術措施,保護森林資源,減少對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提高造林存活率和保存率。具體措施如下: (1) 更新方式:帶狀,帶間距10米; (2) 確定更新帶的走向; (3) 砍除帶內藤本; (4) 統(tǒng)計帶內中心線兩側1米范圍內的目的樹種,在低于10%的地方進行補種; (5) 種植苗木,一般用鐵鍬挖一深度為9厘米的穴; (6) 標記:栓紅塑料布的是第1次種植,藍的是天然更新樹種,白的是第2次種植。
4 可持續(xù)經營規(guī)劃設計與資源管理
4.1 立地類型劃分 森林產地類型的劃分是森林可持續(xù)經營的基礎,馬來西亞劃分森林地類型的主要因子是坡度,根據不同的坡度,劃分成不同的立地類型,不同的立地類型采取不同的經營方式和技術措施,規(guī)定坡度大于40度的森林禁止采伐。立地類型的劃分通過GIS系統(tǒng)實現,并繪制立地類型分布圖。 4.2 伐區(qū)資源調查與規(guī)劃設計 對伐區(qū)資源進行全面實測調查,并建立數據庫。統(tǒng)計森林資源,根據擇伐技術規(guī)程,確定采伐量和采伐木。對采伐木進行詳細調查,并作標記包括倒向。為了防止水土流失,規(guī)定各種河流的兩岸20米范圍內禁止采伐。每公頃保留4侏健壯母樹,要求定位并輸入計算機。每公頃集材道長不超過300米,運材道長不超過40米。 5 借鑒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氣候環(huán)境條件優(yōu)越,森林資源豐富。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木材生產占很大比重,生產的林材90%出口,且以原木為主,是亞洲熱帶木材出口的主要國家。天然林經營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熱帶天然林實現可持續(xù)經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馬來西亞選擇經營作業(yè)法(SMS)對我國熱帶天然林經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此法在不破壞森林環(huán)境的前提下,進行適當強度的擇伐,保證經濟樹種的天然更新。為使下一個擇伐周期的經濟材產量、林分結構和質量不降低,保留足夠數量的胸徑在30厘米以上中徑木,并通過一系列營林措施促其加速生長是必要的。馬來西亞選擇經營作業(yè)法實際上是一種徑級擇伐方法。根據擇伐周期,確定合適的擇伐徑級限,保留健康且分布過程的有效監(jiān)督和管理等,是實現熱帶天然林可持續(xù)經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 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是改善天然林林分質量的重要途徑。馬來西亞對伐后天然次生林有進行林下人工改良,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尤其在林下更新樹種選擇、苗木培育和林下造林都形成了成套技術和生產規(guī)模,更新林分已經表現出一定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潛力。我國在森林改良方面主要是對一些殘次林進行改造,一般情況下是將天然林皆伐后,造人工林,由于森林環(huán)境的變化和樹種選擇不合適,種植的樹木生長表現常不理想,而且部分人工林逐漸轉化成天然林。
我國目前有大面積的熱帶天然次生林,在海南島現存的天然林中,除自然保護區(qū)外,幾乎都是經過一次或多次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或殘次林。林分組成、結構與原始林相差甚遠,根據對海南島霸王嶺林區(qū)天然次生林的恢復研究表明,如果完全依靠天然恢復,需要時間在100年左右,其中部分殘次林要通過天然恢復到預期原始狀態(tài)幾乎不可能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采用可行的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恢復熱帶天然次生林或殘次林是非常必要的。